历史
书本楼 > 历史军事 > 秦国小坑货 > 第七十三章 纸糊县令

第七十三章 纸糊县令(1/2)

    没过两天,严州城里忽然多出了一位钦差大臣,他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与百姓交谈,打听附近的奇人异事。

    起初着实让周县令吃惊不小,以为是朝廷每三年一度的考核开始,暗中派出官员在市井间打探官员的风评。不过当他弄清楚钦差大人所打探的事情之后这才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钦差大人所打探的消息全都是关于潘主簿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当地所做下的不法勾当更是不惜刨根问底也要弄清其中缘由。这就让周县令很是开怀了。毕竟被压迫这么多年,现如今忽然从天而降一个钦差来为他伸张正义,岂止是开怀,简直是欣喜若狂了!

    严州县令姓周,名海明。

    大秦十年,穷书生周海明经过了乡试、与会试后均以优异的成绩上榜,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殿试了。从小苦读圣贤书的他立志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于是在殿试上表现很是惹眼。怎奈当年参加科举的人之中有几位是官宦之家,通过走后门或是被皇帝念及旧情,于是乎可怜的周海明没能问鼎前三甲。后来还是皇帝感觉有些过意不去,便赐他进士出身,封为庶吉士,前往翰林院做编修。

    没能如愿以偿做一方父母官的周海明稍显颓废,在翰林院中苦苦打熬。在这期间他并没有像同科进士一般上蹿下跳地托关系、走门路寻求外放的空缺,而是老老实实做着编修这份很没前途的工作。

    一晃五年过去,早先同榜之人除了他以外基本上都被外放为官,有的更是做上了一方的府衙之首。

    从圣贤书上丝毫没有学会圆滑与钻营的周海明自从进入翰林院开始便老老实实地做着本职工作,下差之后也是独自一人回家,吃饭睡觉均是独来独往,显得很是孤僻。为此,在翰林院中很多同僚对他都嘲讽不已,认为此人是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只知晓沉迷于书本之中,丝毫不顾忌人情。

    不知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上任严州县令因为贪墨案被圣上龙颜大怒下令给斩立决了,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一个空缺。

    原本出现一个县令的空缺对所有在闲职部门苦熬资历的官员都是一件好事,如此一来他们便有机会补上去。可严州县令这个位置却不是那么好坐的,自大秦开国以来出现过很多犯官,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被下旨杖责、或被流放辽东、岭南等地。当然,也有那些犯的事儿比较严重的,直接就被下旨斩杀了。

    对于这种空缺,刚开始有很多官员挤得头破血流地去补空缺。可是,渐渐的他们发现,凡是前任官员被下旨斩杀的空缺,若是有人上去任职,不出三个月便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锒铛下狱,轻则流放,重则直接斩首。

    于是这些等待官职的官员们渐渐琢磨出一个非常迷信的说法,那就是凡是上任官员被杀的空缺坚决不能马上去上任,定要等到下一任的结果出来再说。如果是被流放或被贬官的则还好。可如果再被杀掉,那就证明这个位置是个凶地!坚决不能冒着生命危险补这个空缺。

    严州县令便是如此,上任官员刚被杀,朝廷便下旨翰林院推举适合的官员走马上任。

    聪明人肯定不会干这等注定要丢命的差事了。于是众人彼此心照不宣地把一向与他们没有任何交情的周海明给推举了出来,联名向朝廷奏疏一封,言及此人乃是翰林院近些年来文采最为出众,人品也极佳的人选。

    吏部的官员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在看到奏疏的第一时间便在推荐函上写下了周海明的名字,并且连夜送进宫呈给皇帝御览。

    于是乎,周海明的命运便在一个深夜,被或许在某位妃子身上努力耕耘的皇帝陛下给决定了。

    没过几天他便接到了调令,随后马不停蹄地朝着严州进发。

    原本周海明以为终于能成为一方父母官,好歹不能白学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最起码也要为一方百姓造福。可到了地方才发现,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

    以潘义盛为首的严州官员,在周海明到来之前便通过秘密渠道得知了此人的秉性后,连夜商讨对策。终于在天亮之前决定一定要给这个书呆子长长记性,让他知道知道此地的规矩,不然今后众人日子将会不好过。

    于是第二天,周海明刚进城的时候大街上突如其来地出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原本人头济济的大街上忽然近百的老百姓齐齐跪地痛哭,其间不乏有大声喊冤者、相互指责谩骂的、彼此间大打出手的

    周海明惊呆了,这是什么情况?自己连县衙都没进便出现如此之多百姓告状?读了无数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