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本楼 > 历史军事 > 筑宋 > 第124章 张青

第124章 张青(1/2)

    第124章张青

    刘豫在大名改制,执行了非常类似海州的税赋政策、经济政策。军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大总管府,都总管是他的儿子刘麟。

    经济上也是参考海州制度,行什一纳税制度,由他的长史冯长宁、参军许伯通等人对海州税法稍作修改,使之“适应”大名府的实际需求。

    就是将所有百姓岁入的什一之税,充当国库所需。可以说,刘豫对什一税款的具体要求,完全照办了海州特色,而且更加“精细入微”。

    海州的纳税,就是工商业主取什一之税,这个税率超过大宋的百五之税,但却并无“行费、会费”这些乱七八糟的巧立名目。

    农税设定十二税一。然而海州农税之前,却有过一次“均田地”的公有化过程。一切田产收归公有,无论在海州还是青州,都曾杀的人头滚滚!

    所以民间户均田地,极为平和。而且田地也要根据亩产折算亩数。一亩水田能年产两石,那就是按照一亩计算。一亩旱田年产一石,那就是按照半亩计算。

    若有天灾,地方就会发救济。若是地方兴修水利,改善了产出,田亩也要重新折算系数。总之,百姓所得维持生计的钱粮财货,基本都是定数。税完之后,并无其他虚耗。

    百姓日常要去做些小买卖、小营生,或在田间地头种植瓜果蔬菜,官府也是懒得纳税。

    因为海州工商发达,各种工场、商贸都能为官府带来源源不断的岁收。百姓除了耕作田地,他们去工场做工的收入,甚至还要超过农田的收成。

    何况官府每年提供的医疗、教育投入,公共交通系统健全,也让地方百姓少了许多生活支出,这么一进一出间,海州百姓的日子可不就是在蒸蒸日上吗?

    大名府却没有那么多工商支撑,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耽搁。所以刘豫的日常养军所费,都要从百姓头上搜刮。他的什一税款,也渐渐成为百姓人家最大的负担。

    “无论男女、年幼、老迈,其日夜、坐卧皆需纳税,民间不堪其扰也。”蒋仝就曾仔细研究了刘豫的“崛起”之路,真心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能持久的。

    收税太细就是与民争利。不管田亩、人丁比例的什一之税,则贫者日贫,而富者积蓄愈多。因此,同是什一之税,海州的税赋极轻,大名府的税赋却极重。

    然而刘豫还要到处宣扬自己税法成就如何远迈海州,甚至为了配合什一之税的需要,刘豫连大宋刑律都做了广泛的修改。

    要说刘豫此前在济南时,就在潜心研究海州的吏治关键所在,也积累了许多学习心得。到大名府后,他几乎就是带着一套完全成熟的律法体系一下子铺垫开了。

    他所出《戒守令劝农榜》中,首提“贱末而贵本,欲使元元之民,皆趋南亩”,敦促郡守县令“出入吁陌,躬劝耕桑。勉尽率土之力,使地无遗利,以蕃滋户口。”

    他没有触及那些地方豪强的田地利益,只是一昧开荒增加土地的供应。从实际的效果看,虽然民间有不少人家穷的揭不开锅,但是大名府的钱粮总入,的确增加了。

    不过一年多时间,居然真让大名府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这种成绩,甚至比宗泽所在的河北等地还要耀眼。因为明社的各种打烂坛坛罐罐搞建设的办法,实在费时费力。

    而且在兵事制度上,刘豫居然在参谋海州义兵制度后,又效仿了女真人的方法,各乡建寨,由明教在当地发展的富户、豪强出任寨长。

    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战兵。只有一个男丁的户籍,则负责巡夜,做辅兵、义兵。朝廷派出教头为他们训练弓箭及骑马。

    军中的花销,也由这些民间寨子自己负责提供,大名府不会为他们出一文钱出来。只是在战场之后,才会下发赏赐,或者分配战场掠夺的财货。

    因此刘豫大军所到之处,那就真的与蝗虫过境差别不大。但是他要这么多钱,做什么用呢?除了招兵买马实现个人野望,安宁想不出刘豫还想干什么。

    可问题就在于,刘豫的野望,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果找不到他的本源,那你怎么去预测他的行为惯性?

    想要弄清楚这件事的人,还有菜园子张青。

    张青这两年,活得十分苟且。宋江哥哥的战死,基本断绝了他继续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的机会。此前费心组建的情报体系,也因为断了钱粮支撑而灰飞烟灭。

    关胜可以收留他,但是关胜手上的财货钱粮,却不足以支撑一套完整的情报系统运作。刘豫自有一套系统运作,根本瞧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