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本楼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391章 儿皇帝

第391章 儿皇帝(2/2)

这两年也并没放弃,而是在不断的抓权。

    这次多尔衮被当头一击,摄政王地位也有些不稳,摄政叔郑亲王济尔哈朗推代善也为摄政王。

    这个事情,明显有圣母皇太后在后面支持之意。

    但这女人也聪明,这边引代善共为摄政,那边就让福临加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睿亲王,代善也接着加尊摄政叔礼亲王。

    这种火中取栗,小心玩转平衡的巧妙,她拿捏的很好。

    多尔衮其实也早看透了这个嫂子,也明白福临突然要赏识赵良栋的深意,很明显这又是那女人的授意,用意也不难猜,提拔赵良栋为侍卫,既拉拢了一个能战的猛将,也借此示恩孟乔芳那老奴。

    毕竟赵良栋可是认孟乔芳为义父的。

    多尔衮看破不说破。

    这次他失手,威望受损不小,行事越发谨慎低调起来。

    太后和代善他们的小动作,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反正就算太后把赵良栋召入宫为侍卫又如何,借此拉拢了孟乔芳又怎么样?

    吴三桂和李国翰那都是他的人,这两人手握重兵,能征善战。

    李国翰是汉军旗固山额真,也是侍卫出身,早年随父李继学降清,其父年老致仕后,袭三等男爵,事皇太极,授侍卫,赐号墨尔根。

    墨尔根有睿智之意,比如多尔衮就曾被赐墨尔根戴青之号以褒之,此号满语音译,汉意就是明智的统帅,后来多尔衮再封和硕睿亲王。

    当然,如今在关中的固山额真巴颜,是李永芳的儿子,也是之前在苏州战死的李率泰的弟弟。

    巴颜就是济尔哈朗那边的,他父亲李永芳是第一个降清的明将,后来娶了饶余郡王阿巴泰长女为继室,因此被称为抚西额附。巴颜便是阿巴泰的外孙,他自己又娶了褚英长子杜度之女为妻。

    此前也经常随济尔哈朗征战在外。

    但对多尔衮来说,这很正常,他只要争取主要的这些八旗旗主、固山额真们的支持就够了。

    巴颜统左翼旗,李国翰统右翼,但在他们之上还有个何洛会,加靖西大将军。何洛会是镶白旗的,多尔衮的心腹老部下,之前继位之争后,

    何洛会就在多尔衮授意下,站出来攻讦肃亲王豪格与两黄旗大臣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等图谋作乱,最后多尔衮趁机削豪格王爵,将扬善等斩首弃市。

    何洛会事后也得多尔衮重赏酬谢,把俄莫克图、伊成格的家产、奴婢等尽赏于他,还授世职二等甲喇章京,随后又提拔为内大臣,接着又升授正黄旗满州固山额真。

    将他打入两黄旗中。

    正是有吴三桂、何洛会、李国翰这三个心腹在关中,所以吴三桂最后才同意让豪格加靖远大将军,兼西安将军,驻防西安。

    “阿玛王,南朝遭此大败,我大清可无忧也。”

    多尔滚牵着福临的手,拉着他在武英殿里看地图,告诉他西安在哪,汉中在哪,吴三桂在哪,豪格在哪,张献忠在哪,朱以海又在哪。

    陪着这个小皇帝玩了半天,才将他送走。

    看着牵着小皇帝离去的那个美妇人背影,多尔衮摇摇头回到案前。

    虽然孟乔芳、吴三桂等都奏报大捷,说一捷西安城外,再奏捷武功濠泗桥,打的十万明贼灰飞烟灭,各种吹嘘。

    可多尔衮虽才三十多岁,也是个久经战阵多次挂帅的悍将,他会不清楚里面具体的情况?

    这两战,确实解了西安之围,甚至解救了之前陕甘的局势糜烂,但这支明军只是一支乌合之从,并不是心腹大患朱以海的直系人马。

    这种所谓十万大军,大清击溃太多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弘光的江北四镇,左良玉等,都是一击即溃的。

    击败再多也不值得高兴。

    这战并没有损伤到朱以海一根毫毛,顶多是止住了关中局势继续恶化而已。

    对朱以海来说,御营是其根本,而对大清来说,八旗才是根本。

    只要不伤根本,其它的什么杂鱼,损失再多也没太大关系。

    当然,这场胜利,对于眼下的八旗,对于他多尔衮来说,仍然还是十分需要的,这缓解了他,甚至是整个大清的不安情绪。

    这场胜利,也预示着大清成功调头,新的战略正在生效。

    现在让豪格扫荡陕甘的那些零散明军,由吴三桂带着新降的罗岱、郭登先、党孟安,以及汉将董学礼等人去打汉中,甚至征讨四川云贵。

    下一战,吴三桂是先碰到张献忠还是朱以海御营,仍未可知,但下一战,肯定会比西安这一战更难。

    打赢汉中这一战,才是真正的转折。

    “赵良栋,孟乔芳、巴颜,”多尔衮喃喃念着这三个名字,然后从身上摸出一个折子,提起朱笔在上面写下这三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