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本楼 > 历史军事 > 明末:帝国崛起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国先治吏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国先治吏(2/2)

同,后者基本上意味着仕途尽毁,因为只要是一心向上想要科举出仕的名教子弟怎么可能甘心为吏,成了刀笔吏,沾染世俗气,便是对圣贤最大的亵渎,官场不会接受有过从吏背景的读书人。

    但是冯恺治下的吏不同,甚至这都不叫吏,而是叫公务员,简单说就是协助官员处理政务的人,成为公务员积累治政经验,只要能通过公务官考核,那么就能直接为官,而且因为有经验,一旦为官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部门的主官做起。

    然而谁也没想到公务员考核的难度简直不比考功名差,倒不是说卷子有多难,而是录取人数。

    拿一个县举例,税司需要五名吏员,律司也需要五名吏员,县衙同样需要几个。

    如此一来整个县需要的吏员最多也不超过二十。

    公务员考试必考一门作文还要选考一门,比如选考数学,那么两门成绩优异就有机会进入税司,选律法的就只能进入律司,选治政的最后只能去县衙。

    如此一来就是分科竞争,招五人,那么就只有考的前五名的能够入选,第六名就算和第五名差之毫厘也是失之千里……

    这其实跟后世高考差不多,如果从卷面的难度去算,那么江苏十有八九排第一,可要是从考生人数和录取分数去算,那河南必定是地狱难度的有力竞争者。

    道理是不会变的,越是残酷的竞争,越是能获取最优秀的人才,冯恺要的是能真正做事的官吏,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风花雪月的官僚和欺上瞒下,苛虐民间的胥吏!

    崇祯十六年六月成都公务员大考,吸引了川西甚至是整个四川的读书人,二十七个举人,一千多秀才,五六千的童生乃至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

    七千多人参考,最终录入不到一千五百成为各州县公务员,各州主政官员成为作为、律法、治政三科阅卷官,而冯恺亲自选定的阅卷人将会对所有考生的军事、数学等科目做出评判。

    这场公务员考核影响之大简直难以衡量,总之在如今的四川但凡还没有被冯恺实控的府州已然掀起了一股向学朝,不管是官员还是有什么功名的读书人都纷纷拿起算学书本,拿起大明律甚至还开始研究各种案例,自然也有不少人拿起了兵书,至于格物和化学却很少有人问津。

    原因倒也简单,不管是考公务员还是公务官,其目的都是为了出仕,学格物还能为工部官员,学化学是干啥的?

    而且格物和化学无比晦涩,想要靠市面流通的两本书就把里面的知识给自学吃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且话说回来了,冯恺之所以要把脑子里面还记得的物理化学知识给倒出来也没打算吸引到这一方面的人才,他现在只是要推开这一扇窗户,让里面的人先看看窗外有限的风景罢了。

    但是真的是做梦也没想到竟然会把宋应星这等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给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