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本楼 > 历史军事 > 化工大唐 > 第五十一章 以战养战

第五十一章 以战养战(1/2)

    第五十一章 以战养战

    “殖民地?”这个名词很新鲜,李隆基,姚崇和宋璟很是惊奇。

    陈晚荣给他们解释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这里,让他们安家,久而久之,这里就属于大唐的了。”

    李隆基点评道:“这不是移民实边么?”

    中国古代为了解决边疆的稳定,采取移民实边之策,很好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殖民地和移民实边有些近似,却又不一样。

    陈晚荣微一摇头道:“皇上,二者有些相近,却又不同。移民实边不过是在大唐的边疆,而殖民地可以远些,我们要是打下大食和罗马帝国,要是没有一定数量的子民在这里居住,难以维持其稳定。”

    李隆基对这话深表赞同:“那倒是,毕竟这里离大唐太远,要想有效治理的确是个问题。殖民地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凡愿去者,朝廷鼓励,立功者,朝廷重赏。”

    陈晚荣还没有说,他就提出来了,陈晚荣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圣明!自古以来,凡作战者,必先准备粮草,大唐此次西征,军队众多,所需的粮草更多。臣以为,要是从内地征调的话,由于路途过于遥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决定这一仗就‘以战养战’,利用大食和罗马帝国的资源、粮草为我们所用。”

    “以战养战?”这说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唐人来说他们早就在使用这一策略,却没有明确提出来。李隆基乍闻之下有些惊讶,继而就是击掌赞叹道:“说得好!大食离大唐太远了,要是从内地调运粮草兵器,光是这路上的消耗就够让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动。”

    姚崇精通政务,眉头一皱,提醒一句:“皇上,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个不好就会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战养战说到底就是掠夺,尺度没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对他的提醒,陈晚荣很是赞同,不过,陈晚荣另有想法:“姚相,这事我考虑过了。有句老话叫‘竭泽而渔’,意思是说不顾一切,把老底子都给弄得没了。我们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这种事情,尽可能不激起事端。”

    宋璟也发话了:“想法是好,可是这种战争,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难,不好办。”

    陈晚荣却是信心十足:“宋相请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几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还没有融合,这里的抵抗还在进行,我们得利用好这条件。二是大唐在这里的认知度比较高,在华夏历史上,这一带还从来没有如此认同华夏文明,这是我们的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时期,中东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相当高。要不是高仙芝在怛罗斯战败,紧接着又发生“安史之乱”的话,中东未必能伊斯兰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点头赞同:“要让一块地方融为一体,需要很长时间,区区数十年哪会成功。大唐到了这里,可以把那些反对大食的人善加对待,可以要他们做这里的王。但是,实力不能太强,要不然不好控制,这叫分而制之。”

    这是很好的略策,陈晚荣击掌赞成:“皇上圣明!大唐的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罗马帝国更加先进,我们没有奴仆,而他们还有。大食更是以掠夺奴仆为乐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的做法,废除奴仆,给他们自由,给他们财产,让他们安定的过日子。”

    唐朝的社会制度远远比大食和罗马帝国的先进,废除奴仆是唐朝最强有力的法宝,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在征战吐蕃时就发挥出了无穷的威力。尽管唐军在吐蕃的杀戮很重,吐蕃百姓却是全力拥护唐朝,说到底,就是奴仆们想过上好日子。

    这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点头道:“说得很对,这点至关重要!蛮人只会破坏,不会建设,他们是竭泽而渔。大唐不是,大唐是仁义之邦,不仅能破坏,更善于建设。朕决定,打下这些地方后,一定要治理好,要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生日子,他们才不会反抗大唐,才会真心拥护大唐。”

    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只有那么一点点,给他一个稳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顾一切的破坏,不可能得到这里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这里的民心,才能长久扎根。

    姚崇大是赞成这话:“皇上所言极是有理!大唐不仅没有奴仆,更善于建设,这也是大唐的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仆制度要先进得比。更在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积淀的文明极为灿烂,建设家园是华夏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李隆基这个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类似于唐朝的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陈晚荣大是振奋道:“皇上,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不得搞破坏,要尽可能多的建设。只有建设好了,百姓才会拥戴大唐。我们还是要收税,要不然,我们几十万大军没法过日子。不过,收税尽可能轻。”

    宋璟的声音有些高:“自古以来,苛捐重税最是乱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轻徭薄赋才是根本。”

    轻徭薄赋固然没错,不过,那也要有个限度,就是不能让大唐倒帖。不仅不能倒帖,还要让大唐更加强盛,拥有更多的财富。只有这样,唐朝才能保证威慑力。

    李隆基的兴致更高,笑道:“陈晚荣说得没错,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过重的负担,尽可能把负担向这里转嫁。朕已经命哥舒翰囤积粮草,以备援军之用,要是朕没有料错,我们现在过去的军队不必再带上很多粮草,人过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陈晚荣他们大是佩服,齐声道:“皇上圣明!”

    李隆基摆摆手道:“说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个得力的人,要能把这里治理好。你们说,派谁去好呢?”

    陈晚荣把姚崇和宋璟一打量,心里暗想:“说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属。不过,朝中多事,二人一时也抽不开身。”陡的想起一个人道:“皇上,吐蕃局势日趋稳定,张大人可以去西域。”

    张说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建议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张说不顺眼的姚崇也是没二话:“他去自然是好,不过,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应该别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举荐一个!”李隆基饶有兴致的看着他。

    姚崇想了想道:“张说在吐蕃固然成功,却不能去西域,应该调他入朝。此事,还是宋大人去更合适。”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万分辛苦,会忙得没有时间睡觉。不过,这也是人生的一个机会,展现才干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宋璟不由得眼里闪着热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着道:“几十万军队西进,需要的补给很多,非能人不能办到。宋璟去,的确是合适。不过,朕还在想,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被服,还要有兵器。这些,也要在西域制造。要是不在西域制造,光是兵器的运输就会让天下嚣嚣,不得不如此。因而,这个人最好懂得兵器制造,有些巧思为宜。”

    姚崇和宋璟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陈晚荣身上,照李隆基的说法,这个人非陈晚荣莫属了。要是谁对兵器制造最有办法,肯定是陈晚荣了,他管着军器监,军器监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陈晚